民国时期的加油站什么样,您知道吗?
汽车的出现,改善了人们的出行方式,并且使得运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。而促使汽车发动的必需品之一——汽车燃料,不管在什么时期,对于汽车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。
早期,汽车的油料都是随车携带的,路上没油的时候可以随时添上,这样的方法现在也有人用。但是汽车所能携带的油料毕竟有限,一旦行驶的路程远一些,就无法满足汽车的需要。另一方面,将油料带在车上还存在一定的危险性,一旦出现明火,一不小心就可能引发灾难。随着汽车行驶路线的延长以及汽车的不断增加,随车携带油料已经无法满足汽车对油料的需求。在这种情况下,加油站就应运而生了。
民国时期的汽车汽油等物,通常是由买办来经营。这些买办,通常集中在沿海各港口城市。具体经营,是由“洋人”(由于没有实际的经验,所以会请洋人参与安全管理和安全培训)来指导。通常会根据实际情况来指导油料的存放。而这些存放油料的地方,通常也是那时的加油站。
古朴的八角亭
经过百年的变迁与发展,加油站不仅促进了各国GDP的增长,更代表着各个国家的城市形象,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员。下图中的老照片源自于《美国国家地理杂志》,拍的是当时南京一处加油站。当时的照片下还特别注释了一段英文,大意是说:“这座位于南京的加油站,表明了当时作为国民政府首都的南京已融入工业化世界。建于1934年的这座建筑是为了销售汽油,并非是一座古代建筑或宗教建筑。”
可见,在上世纪30年代,加油站已经开始在大城市中普及开来。从拍摄者角度看,这座加油站便是南京留给世界的一张名片,暗示着这座城市甚至二战前夕的中国,已经与外部世界连为一体,而壳牌加油站正是这种融入的见证者与助力者。
图中,八角亭的楣廊间装饰着壳牌的贝壳标志。这是一家壳牌加油站,亭子右侧的柱形设施就是加油柱。在那时,车辆大概会在八角亭与加油柱中间的地方停车加油。
这家加油站的加油柱与同一时期世界各地的壳牌加油机保持一致,象征着壳牌全球统一的标准化品质和服务;而古香古色的中式八角亭则展示了壳牌加油站“本土化”的独特气质。照片定格的那一刻,不知是否有人曾在亭子里期盼着顾客的光临?
只剩一座
实际上,在卫桥附近的凯祥花苑小区旁,有一座六角亭,是南京目前仅存的民国加油站。
六角亭共两层,外墙被刷上黄色油漆,窗户和门则是墨绿色,看得出曾修缮过。如今这里主要供环卫工人休息。
根据《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报告》的记录,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在1930年(民国十九年)1月17日召开的第十次“委员会”会议记录中的第13个事项,曾提到过建设加油站,“德士古亚细亚公司请求在陵园内租地建造汽油供给所案。决议:照办。惟地点仅限于钟汤路。”
“钟汤路”,指的就是当年从中山门到汤山的公路。不过,会议中确定建造的加油站是哪一座,就无从考证了。
德士古
“德士古西亚西公司”是指“德士古”开设在亚洲的分公司。“德士古”(Texaco)是美国公司,曾是全世界赫赫有名的大型石油公司之一。100多年前,“德士古”前来中国开展业务。民国时期,在中国开展汽油、煤油等业务的,有英美主要的三家石油(火油)公司——亚细亚、美孚、德士古。它们在中国各大城市均设立有分公司或者代理处、经销处,形成了垄断。至今,在上海、广州、青岛、武汉、镇江等民国著名口岸城市,均或多或少地分布着这三家公司的建筑遗址。
据“德士古”南京分公司买办撒光铨之子撒应禄教授回忆,他的父亲撒光铨1946年又在新街口建成了一个大型加油站,其具体位置是在现在的金陵饭店购物中心处,这是当时南京最大、最现代化的一个加油站,所有设备和欧美加油站一样,该加油站还配备有汽修厂,服务功能齐备,一直开到了1952年年底。